2019-05-05 23:03經濟日報 鄭恬恬
今年3月21日,全球著名的生物科技公司百健(Biogen),宣布終止旗下阿茲海默症抗體藥物Aducanumab的兩項全球性三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Aducanumab對阿茲海默病的認知功能損傷沒有改善作用。消息一出引爆股市賣壓,Biogen當日股價狂跌29.23%,市值蒸發182億美元。同日,Biogen開發夥伴日本衛采株式會社(Eisai)的美國OTC股票也一同慘崩35.01%。顯示這類困難疾病藥品的開發,背後存在大風險與大商機。
時間回到四年前,在2015年3月,Biogen公布Aducanumab的一期b階段臨床數據,經測試165位50-90歲阿茲海默患者後證實,Aducanumab能大幅減少病人腦中β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的沉澱斑塊,而Aducanumab的高劑量處理,甚至能減少斑塊至接近健康人的水準。這些沉澱斑塊正是阿茲海默症病人腦中最重要的「病理症狀」。
同時,病人的簡短智慧測驗(MMSE)與臨床癡呆症評估(CDR-SB)報告,也顯示病人記憶力衰退隨Aducanumab濃度加高而減緩。這是自阿茲海默藥物開發以來最振奮人心的數據。
隔年,2016年9月1日,Aducanumab的Ib試驗結果登上重量級科研雜誌《Nature》封面,次日Aducanumab就獲得了美國FDA的「快速審查」資格認定。因為這樣好的數據與結果,加上巨利的誘惑,Biogen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即跳過臨床二期,直接進入大樣本數試驗的三期臨床。
然而,2018年2月,這個臨床三期期中分析結果不如預期,Biogen稱臨床數據出現變異性(Variability),而為讓數據重新達到統計意義,Biogen決定再加收了510位病人。最後Aducanumab的全球試驗人數超過3,200人。這個巨大的投資,換來巨大的失敗,也讓Biogen的股價暴起暴落。
現在回頭檢視Biogen三期試驗的過程,顯示這確是個冒險的決定。讓我們回到科學議題,重點是,β澱粉樣蛋白與阿茲海默症間的因果關係與致病機制尚未被釐清,而當時已有許多研究認為,β澱粉樣蛋白沉澱只是結果,並非阿茲海默的成因。
早在2012年,輝瑞(Pfizer)與嬌生(J&J)所共同開發的抗體藥bepineuzumab,就被證實能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腦部斑塊沉積,但是臨床上卻無法緩解或停止阿茲海默症的病情。2016年禮來(Eli Lily)的抗體solanezumab也證實能破壞澱粉樣蛋白,但也無法讓病症減緩。
今年1月,羅氏也宣布提前終止旗下β澱粉樣蛋白抗體crenezumab,用於治療早期阿茲海默病患的所有臨床研究。因為期中分析結果認為,crenezumab無法到達改善患者的主要終點,這決定則讓羅氏的合作開發夥伴AC Immune的股價直接暴跌66%。
本次Aducanumab的失敗,已經等同宣告β澱粉樣蛋白抗體的策略無望,而抑制β澱粉樣蛋白分泌的BACE抑制劑,包括禮來的lanabecestat與默克的Verubecestat,也在去年陸續退出。其他主要的靶點,例如Tau蛋白的臨床試驗,目前也未見重大進展。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開發失敗率高達99.5%,目前被FDA核准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的只有五個藥,且都只能輕微且短暫的抑制症狀,對患者的幫助微乎其微。對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制不明,是阻礙藥物發展最主要的原因。
2017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所出具報告,阿茲海默病發前的無症狀期,可能長達五到20年的時間。根據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於2017年所出具的統計報告,阿茲海默症已是美國第六大的死亡原因,540萬患者的相關醫療支出已超越癌症,達每年2,590億美元。預估2050年後,美國患病人數將暴增至1,600萬人,相關支出將突破1兆美元。
阿茲海默症無疑是目前最急迫,市場潛力最大的醫藥缺口。各國仍須研擬新的配套,如延長該領域產品專利年限或市場獨占期,重賞之下期待勇夫。當然,高報酬伴隨的高風險,也是各路好漢要特別注意的。不過,有那麼多國際大廠的經驗,或許也可作為後進開發者的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