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鑽石生技投資 楊家俊提供
上(9)月底,由Axovant所開發的阿茲海默症新藥Interpirdine,是阿茲海默症史上最大規模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樣本數涵蓋1,300位病人,結果卻是失敗。這使Axovant股價單日下跌70%以上,市值蒸發超過18億美元。此病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無解。
阿茲海默症已是全美第六大死因,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無法有效預防、治癒或延緩的 疾病。目前美國約有530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其2017年度醫療支出預估高達2,590億美元,約是癌症醫療支出的兩倍。如果仍無新突破性療法,在人口老化及戰後嬰兒潮世代 逐漸步入老齡後,預估2050年美國患病人數將暴增至1,600萬人。其支出將達1.1兆美元,占總醫療支出之25%。因此阿茲海默症可說是目前最急迫,市場最大的醫藥缺口。
阿茲海默症目前被認為是神經細胞因堆積異常的「乙型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並形成斑塊,導致發炎與「濤(tau)蛋白」磷酸化,進而產生神經纖維的糾結與壞死。因此,過去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只要解決乙型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就能克服阿茲海默症。然而很不幸的,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失敗率高達99.6%,是所有疾病新藥開發中,失敗率最高的。目前所核准的五個藥物,都只針對部分症狀的支持性療法,對病程皆無明顯效果,且在2003年就再無新藥上市。
今年更是噩耗連連,先是Lundbeck停止了兩個藥物計畫、爾後Merck也同樣放棄了一個藥物的三期試驗、Accera與Axovant所研發的新藥在臨床三期接連失敗。接下來仍有超過12個阿茲海默症新藥在臨床三期,結果如何仍然未知。
其中,Biogen的aducanumab在2016年年底,阿茲海默症臨床研討會上公佈的實驗數據顯示可以非常有效的去除澱粉樣蛋白;卻是叫好不叫座。理由在於去除腦內異常堆積蛋白,不代表患者的記憶與痴呆情況可以改善。會有這樣的疑慮,是因為早在2012年,輝瑞與嬌生的bepineuzumab也具有同樣的效果,但是卻沒有緩解或停止阿茲海默症的病情。而2016年Eli Lily的solanezumab也顯現出能破壞澱粉樣蛋白,但無法讓病症有減緩現象。
今年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ty)的研究報告指出腸道感染,會刺激腸道內的免疫血球細胞,使其移動力上升,並受大腦氧化自由基的吸引,轉移到大腦,加速神經細胞的發炎與神經細胞的凋亡,加快阿茲海默症的病情。
人體腸道擁有僅次於大腦的神經系統-稱之為腸神經系統。此複雜的神經網路遍布整個腸胃道,其神經元的數量與脊髓相當,與大腦有極高之關聯性。早在2013年,加州理工學院就在國際重量級期刊Cell首次發表腸道菌的菌相與人際溝通能力、情緒及腦神經疾病相關。爾後在2016年12月Sarkis教授再次發表在Cell的文章,進一步證實腸道菌能控制另一種同樣會導致失能與失智的腦部疾病-帕金森氏症。今年連續多篇論文更直接點出腸道菌與阿茲海默症之關聯,研究發現腸道菌可藉由內分泌機制與大腦交流,控制腸道血管及血腦障璧的通透性、影響澱粉樣蛋白的堆積、控制免疫細胞活性與其對大腦的傷害。
有鑑於腸道菌的重要性,近年許多相關生技新藥公司紛紛成立,例如Microbiome therapeutics、Axial Biotherapeutics等。中國大陸中科院更在今年10月12日宣布,聯合美、日等12國,預計五年內完成1萬種微生物菌株的基因定序。在台灣目前有近30萬的失智人口,其中主要為阿茲海默症造成,而中國更有6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且預估患病人數將隨人口老齡化向上快速攀升。台灣如能善用我們在全世界最健全、引以為傲的健保系統資料,建立病人腸道菌相資料庫,利用大數據分析比對與病徵間的關係後,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治療方式,對阿茲海默症這個世紀謎病做出重大貢獻。
(作者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楊家俊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