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鑽石生技投資 許志宏提供 上周五(15日)傍晚,香港交易所(簡稱港交所)公布「有關建議設立創新板的框架」,拍板決定對於無收入、無獲利、以研發為主、具備獨特創新或知識產權的生物科技公司,及「新經濟」公司容許以同股不同權方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這些改變被視為香港資本市場近20多年來,最大一次政策改革,此舉不僅將多方面影響發展生醫產業的台灣,也將改變亞太地區生醫等創新產業的發展策略。 港交所決定,有條件地容許市值達港幣100億元(以下單位均為港幣)以上的「新經濟股」以「同股不同權(WVR)」上市,以及還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同股不同權」上市。所謂同股不同權,即特別股的概念,意指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股東可以擁有不同的權利,目前可接受最高1股擁有10票的股東投票權,換言之「特別股股東」只須持有9.1%股份,就能擁有逾五成的投票權。 港交所也決定,放棄額外設置創新板,改為直接在《主板規則》新增兩個章節,容許三類公司可以上市。 一,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企業必須是「新經濟股」(類似台灣創新產業),上市時市值最低為100億元,而且有10億元收入;若市值達400億元,則不設收入要求。這是基於阿里巴巴於2014年,因不同股權架構問題而在港上市受挫後,港交所致力改革的重要一步。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甚至形容,這是有《上市規則》以來最大的改革,希望日後香港可成為新經濟公司的落腳地,與紐約及那斯達克交易所分庭抗禮。 二、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權新經濟企業,可到港第二上市,市值要求100億元,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可沿用當地架構,而原本業務重心在中國大陸的公司,如京東、百度等中,將無須重組架構,即可直接在港第二上市。港交所計劃明年首季公布細節,預料最快明年下半年就有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申請在港上市。 三、對於亞太地區最具衝擊的部分,未來,沒有收入的生技公司,上市門檻更低,市值只需15億元。不過,生技公司上市條件上,必須以研發爲主、具備獨特的創新智財權、至少有一項產品已進入臨床二期,並需要有最少一名資深投資者的規定,該原始投資者在公司上市時所持有的股份,未來並不會計算入最少公眾持股量之內,以確保市場流通以及釐定發行人市值的詢價流程以市場為主導。同時,資訊透明規範也相對嚴格。 港交所認為,生技公司已多受各國衛生及藥物監理機構嚴格規範,即使沒有收入及盈利等傳統指標,亦能對公司進行估值。希望協助這類初創公司籌集研發資金,並選取生技公司作為未來更多創新產業放寬的第一步。 其實港交所早已啟動該政策的宣傳與招商,今年10月間,在蘇州由中國藥促會所舉辦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以及台北剛落幕的鑽石生技投資論壇與台灣醫療科技展,都可見到港交所招商團的身影。 港交所大膽接納不同投票權架構及未盈利生技公司上市等議題,這在全球資本市場都是不容易的決定。但過去港交所開啟連接上海及深圳股票市場的陸港通創新政策,以及取消了原先總額度的限制,都為港交所帶來豐碩的成果,並逐漸與中國A股形成共榮的資本市場體系。 陸港通上路三年來,成交33,270億元,為港股市場帶來了6,375億元淨資金流入,中國大陸投資人以此投資,所持港股金額已達8,088億元,截至今年12月15日,港股通名單已有311家,其中生技醫療類股佔14家,市值高達5,307億元,平均每家將近379億元,遠勝於台灣。 面對擁有充沛資金且積極創新轉型的香港,擁有龐大市場且快速崛起的中國,彼此拉抬所創造的效應,震動亞太。台灣近期卻出現已興櫃掛牌的生技業者打算下市、轉向他國掛牌的逆向衝擊,兩相對照、令人憂心,台灣主管機關應及早積極因應,擬定資本與產業市場創新的積極作為,才不至於在此大浪下沒頂。 (作者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許志宏分析師) |
2017-12-18